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

抗生素---如何避免抗藥性?


  抗生素是一種強烈的藥物,可阻止病菌感染,進而救人一命,但若使用不當,反而對身體有害。抗生素只對細菌感染有效,但對濾過性病毒感染,如感冒,甚至較厲害的流行性感冒無效。

  不是所有的感染都需要使用抗生素,有些感染是不需使用抗生素的,例如:

感冒或流行性感冒:是因病毒感染,用抗生素治療無效。

咳嗽、支氣管炎:幾乎都是受到病毒感染引起,除非肺部也受波及,或患病的時間拉長,懷疑是細菌感染所致,此時醫師會決定是否使用抗生素。

喉嚨痛:多數喉嚨痛也是由病毒引起,並不需要抗生素治療。要是受到鏈狀球菌感染,則須取得喉嚨抹片的細菌培養,若呈陽性,就須使用抗生素。
其他如耳部感染、鼻竇炎,往往需要抗生素治療。此時則應遵照醫師的指示服用,切勿私自減量,或存下來留待以後感染時才吃。
所以,不是細菌引起的疾病,卻使用抗生素治療,不但對症狀毫無幫助,更會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。

  那麼,何謂抗藥性?簡單的說,微生物對干擾它們生長的藥物所具有的抵抗能力,也就是大家熟知的「抗藥性」。

   通常在您服用抗生素時,醫師會特別叮囑務必將藥吃完。例如醫師處方一週的藥,即使在三至四天後您已覺得病情好轉,都應持續用藥至醫囑指定的天數。這是基 於抗生素在瓦解細菌生理機能時,需要一定的期間與濃度,以期達到完全滅敵的目的!若欲殲之敵尚未殆盡,便繼然停止攻擊火力,那倖存的殘兵敗將,有可能於日 後成為難以應付的抗藥性菌種。

除此之外,也有以下幾點會促使抗藥性的產生:

1. 劑量不足:當抗生素劑量不足,只能殺死部分細菌,存活下來的細菌為求生存,就利用基因轉變等方法改造自己,使自己可以不再被同類的抗生素消滅。

2. 服藥時間間隔不當:要有效殺死細菌,服用抗生素的時間間隔是一個重要的因素,若將間隔時間拉長或減少服用次數,則存活下來的細菌就容易產生抗藥性。

3. 藥物交互作用:有些藥物若與抗生素共同服用,會在身體內產生化學反應,而減低抗生素的效用,造成無法殺死細菌,存活的細菌因此產生抗藥性。例如,含鎂、鋁的制酸劑及一些止瀉藥,就可能會降低某些抗生素的藥效。

4. 重複用藥:若重複使用某種抗生素,細菌會慢慢學習改造自己以產生抗藥性,就像適應環境一樣,最後就不會被該種抗生素殺死。

  所以,您若現在使用了抗生素,也不必過於驚慌或害怕,畢竟濫用與用藥期間不足都是助長抗藥性的幫凶。唯有遵照醫囑正確的使用,才能保障自己的健康,也是為預防抗藥性盡一己之責。

抗生素自發明以來,解救了無數病菌感染患者,然而隨著此類藥物的大量使用,抗藥性的問題卻也隨之而來。其實抗藥性的存在,並不是從抗生素大量使用後才開始的,而是依照物種間互相對抗求生存的法則自然產生。


產 生抗藥性的兩個主要作用方式為:1. 基因突變產生抗藥性。所有生物的特性都是由基因所控制,細菌自然也不例外,一般會被抗生素殺死的細菌,是因為細菌的新陳代謝或維持生存的過程中,某一特定 步驟受到抗生素作用而無法正常運作,因而會被抗生素殺死。然而細菌在複製繁殖的過程中,可能會發生基因突變,如果突變的基因,正好讓抗生素原可作用的部位 變得無法作用了,那麼抗生素就殺不死這種細菌。這種不怕抗生素的細菌稱為「抗藥性細菌」,在抗生素存在的環境下,仍可繼續生長、繁殖,絲毫不受抗生素的影 響。2. 自其他抗藥性細菌身上取得抗藥性基因。有些細菌天生就可能對某些抗生素有抗藥性,有些細菌則是經由突變而產生抗藥性,這些細菌在自然環境或人體中,與許多 其他種類的細菌一起生存,這時就可能經由許多方式,將這些抗藥性基因傳遞到其他的細菌體內,使得其他細菌也變成具有抗藥性。


為了 減緩抗藥性病菌的產生,衛生署對於醫師使用抗生素訂有嚴格規範,並對於民眾提出以下「三不政策」的建議:1.不自行購買--抗生素是處方藥物,一定要由醫 師處方才可使用!2.不主動要求--抗生素是用來對付細菌的,所以要在確定細菌感染時才有療效,如果只是感冒,有百分之九十的感冒都不是細菌感染,是不用 抗生素也會自然痊癒的。3.不隨便停藥--抗生素治療針對不同的細菌及目的,有一定的療程,一旦需要使用抗生素來治療,就要按時服藥,直到藥物吃完為止, 以維持藥物在體內的足夠濃度,以免製造出抗藥性細菌而讓它伺機而起。


提醒民眾就醫時應有以下正確的觀念:
1. 選擇可以信賴的醫師:不是喜歡打針或多開藥的就是好醫師。打針容易造成感染,藥吃多了傷身體(破壞肝腎功能),都不是好現象。
2. 切勿病急亂投醫:大部分的疾病都有一定的病程,以感冒為例,其屬於病毒感染所造成,抗生素對其並無幫助,多喝水,多休息自然就會痊癒。如果病情出現日益加重的現象,應立刻就醫診治。切勿自行到藥房去購服成藥,尤其是迷戀所謂的特效藥。


正確的使用抗生素,才不會在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時無藥可用。
http://www.doh.gov.tw/CHT2006/DM/DM2_p01.aspx?class_no=382&now_fod_list_no=9011&level_no=1&doc_no=68720

沒有留言: